自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迁。今天,西藏隆重举行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六十载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凝聚了一代代建设者的智慧、汗水与家国情怀。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援藏征程中,集团自1984年起便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是最早参与援建的地方国企之一。四十年来,一批批浙建人秉承“红色基因”,发扬“老西藏精神”与“浙建铁军精神”,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雪域高原书写了感人至深的援藏答卷。
民生援藏 筑牢高原幸福生活新根基
集团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援建项目9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在海拔4500米的那曲,项目经理张霞军带病坚守,带领团队攻克高寒环境下混凝土施工难题,建起那曲首座混凝土集中搅拌系统,高质量完成那曲浙江小区、浙江中学等工程,让当地牧民一步迈入现代生活。在“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区,集团承建了我国海拔最高的供暖项目——阿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期间,员工们在-30℃的极寒中战风雪、抗缺氧,通过“生炉子、盖被子”等土法保温延长作业时间,提前组装检测设备、协调运输力量,最终提前1个月实现供暖目标,让狮泉河镇企业和居民告别寒冷,极大缓解了当地缺电局面。在拉萨,由浙江装饰承建的双创广场升级改造项目正式落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拉萨王府井购物中心也是拉萨最大的商业体。
基建援藏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集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西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拉萨,浙江建工承建的南环线项目全长20.45公里,双向六车道,2017年通车后形成环城快速交通体系,绕城一周仅需2小时,极大提升了拉萨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横跨拉萨河的柳东大桥是亚洲首座以“日光”为主题的正圆形矮塔斜拉桥,由浙江交建承建。项目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获得5项科技奖、3项发明专利,其高海拔矮塔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高寒地区相关技术空白。矗立在布达拉宫脚下的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新馆,是西藏唯一的国家一类省级档案馆,浙江建工创新应用超长结构设计、高压细水雾系统等先进工艺,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多个奖项。在柳梧新区,浙江建工克服疫情冲击,提前完成43.24公里地下管网改造,使新区面貌焕然一新。在山南市,浙江装饰参建的雅鲁藏布江大古水电站配套装修工程,克服高空作业、材料运输、高原反应等困难,为西藏最大内需水电项目顺利投运提供坚强保障。
同心援藏 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集团始终坚持促进民族团结,打造“幸福共同体”。在项目建设期间,积极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南环线项目团队为拉萨儿童福利院和阿里中学筹集电脑、学习用品等物资;档案馆项目团队义务为居民区铺设近1公里排水管道,解决长期污水倒灌问题;各项目部经常在节庆日走访慰问藏族群众。集团还聘请千余名藏族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帮助他们提升技能、稳定就业。项目工地上时常响起悠扬藏族民歌、跳起欢快锅庄舞,各民族员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人才援藏 锻造带不走的铁军队伍
集团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通过人才援藏为西藏培养高素质建设和管理人才。2023年7月,集团派出的第九批援藏人才范嘉寅和赵省伟受到西藏自治区政府通报表扬。来自浙江建工的范嘉寅克服高原反应,帮助那曲国企完善管理制度,协调浙江酒店管理团队进驻,助力那曲城投大酒店顺利开业,月营业额达60余万元,被授予“优秀援藏干部”称号。来自浙江交建的90后青年赵省伟,在藏期间强化资金监管,奋战梅帕塘水库项目一线,创新国企援藏方式,被授予“最佳援藏标兵”称号。一代代浙建援藏人才谨记“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信念,为西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春华秋实。集团以担当和实绩浇灌的“浙建雪莲”已在雪域高原傲然绽放。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集团将继续秉承初心,深化援藏内涵,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浙建力量。当西藏老百姓说出“日子越来越好了”这句朴实的话语时,便是对所有援藏人最高的褒奖和最好的回报。